工作动态政策法规网络安全活动专栏友情链接疫情辟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兰州市互联网巡礼讲述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共筑中国梦他山之石兰州网警网络安全宣传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党史学习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日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公益广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疫情防控聚焦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保密在你身边禁毒宣传夯实网络安全责任 共筑网络安全防线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三抓三促”行动进行时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学习贯彻落实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网络中国节·中秋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 在线留言

【甘快看】深刻认识建设网络强国的意义

2023-08-16
  • 经济日报、“网信甘肃”微信公众号
  • 31cadf64d5287ca46426e8286aa168af.jpg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在7月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明确网信工作的使命任务和“十个坚持”重要原则,并对网信工作提出要求,为进一步做好网信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建设网络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刻认识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意义,大力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以网络强国建设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深入推进网络强国战略,统筹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党对网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网络空间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壮大,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持续提升,网信领域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加快,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有效发挥,网络空间法治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网络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看,建设网络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能绕开也无法绕开网络建设。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此外,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数字化延伸,通过提升网络治理水平,可以助力高效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服务普及、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上成效显著。截至今年5月份,我国5G基站总数达284.4万个,县级以上行政区覆盖率达100%;信息技术助推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加速发展,“新基建”“工业互联网”建设稳步推进。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引导,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提高网络综合治理效能,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坚持创新驱动、自立自强、赋能发展、普惠公平,攻克短板不足,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加快数字中国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人民。

    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看,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其中,健全国家安全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构筑国家网络安全的坚固屏障。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多部涉及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相关配套法规不断更新完善。同时,我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基本建成,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持续提升,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态势感知、攻击溯源、应急指挥和协同处置等能力显著增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和数据安全保护等领域工作扎实推进。维护网络安全,要持续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坚持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加强网络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工作。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实施网络安全重大战略和任务,构建大网络安全工作格局,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看,建设网络强国有利于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互联互通是网络空间的基本属性,共享共治是互联网发展的共同愿景。今天,互联网飞速发展,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网络空间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信息孤岛。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目前,我国与五大洲23个国家建立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同时,我们以一系列务实行动不断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在全球的发展与实践,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作出积极贡献。未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要采取更加积极、包容、协调、普惠的政策,进一步深化网信领域国际交流与务实合作,把网络空间建设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研究员)


    阅读:0

    首页

    栏目

    联系